共振峰
共振峰是用來描述聲學共振現象的一種概念,[1]在語音科學及語音學中,描述的是人類聲道中的共振情形。常用的量測方法是由頻譜分析或聲譜圖(spectrogram,見右圖)中,尋找頻譜中的峰值。但假如說話者,用比較高的基頻發出母音,例如小孩或女性的聲音,則頻譜上看起來比較像是寬帶狀,比較無法看出明顯的峰值。在聲學中,共振峰是用來描述聲源內部的共振,特別是對樂器而言,指的是共嗚箱內的共振。
人類說話或唱歌產生的聲音包含許多不同的頻率,共振峰是這些頻率中較有意義的部份。定義上,人類若想分辨幾個不同的母音,我們所需要的資訊是完全可以被量化的。共振峰是使聽者能夠區分母音的關鍵泛音。大部份的這些共振峰是由管內或腔體的共振產生,
頻率最低的共振峰頻率稱為f1,第二低的是f2,而第三低的是f3。絕大多部分的情形是,前兩個共振峰,f1 和 f2就足以劃分不同母音。這兩個共振峰可以描述母音的開/閉、前/後兩個維度(過去傳統上把這和舌頭的位置聯結在一起,不過這不是完全精確)。因此開母音(例如[a])有比較高的第一共振峰頻率f1,而閉母音(例如 [i] 或 [u])的則比較低;前母音(例如[i])的第二共振峰頻率f2較高,後母音(例如[u])的則比較低。[2][3]母音幾乎都有四個以上的共振峰,有時還會超過六個。然而,前兩個共振峰還是最關鍵的。通常我們會用第一共振峰對第二共振峰的 關係圖描述不同母音的性質。[4] 但這不足以描述某些母音的性質,例如圓唇與否。[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