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原始人類的記憶

所有的觀察者和旅行者都一致稱讚原始人類具有不尋常的記憶. 而原始人類所有的經驗幾乎都必須依賴記憶, 不過原始人類的記憶和我們不同. 原始人類的記憶則是立即的, 非常準確的, 非常情緒性, 它能夠保存非常細節的映象, 而且通常是照著原有的秩序, 把這些印象一個接一個記住.

而澳洲原住民的記憶在很多方面都是形象式的, 土著們不僅知道每種動物和鳥類的足跡, 而且會看著地上最新的足跡方向, 當下就告訴你那隻動物所在的位置.

李文斯頓記錄下非洲土著突出的記憶力, 她觀察到首領所派出使者, 在經歷相當長的距離後, 可以將非常長的信息, 一字不漏地重敘出來. 對土著們的觀察所得, 推翻了記憶需要透過書寫的說法, 其結論是這些信差可以進行長距離的信息傳遞工作, 而且不會比文字書寫的方式來的差.

在原始人類經人記憶的表現中, 所能觀察到最常見的形式, 即所謂的地形學記憶, 亦即依照位置記憶. 此種記憶保存了事物所在位置的狀況, 就連最細微的細節都記住, 也因為如此, 原始人類得以很有自信地找到路.

又如北美的印地安人只要到過謀個地方一次, 就能有完全正確的記憶. 不管是在多麼廣大, 少有砍伐的森林裡, 它們也可以在森林中毫不猶豫地移動, 好像他們已經標定好方向. 即使在海上, 原始人類也很有方向感. 他們天生具有這些本領, 這些並非結果, 也非觀察所得, 更不是大量練習而來. 從未走出村落的小孩子們也就能如此有自信的走動, 好像他們足跡已經踏遍全國似的.

原始人類看見各種事物, 聽見各種聲音, 就會在自己的記憶中累積了最細微的細節, 它們可以不必依賴文字符號就能記住許多事情, 而且都會依照一定的順序而記住. 因此, 原始人類對於此種具體記憶有著異常發展. 它們能夠依照原有的排列方式, 重現他們所經歷和觀察到的先前印象. 但是, 原始人類對於數字的運用不會超過2或3. 最小的抽象思考都會讓他們感到畏懼, 立刻表示疲憊, 並要求放棄抽象思考.

但是來自從心理學家們在實驗室的發現, 和研究者對原始人類的報告, 兩者之間確有著相似之處, 這讓我們能夠非常確信地假設, 正是此種記憶形式讓原始人類與拒不同. 此種記憶形式是物體或圖片只呈現一次, 但過了很久以後, 他們還是能夠正確無誤地再度指出細節. 這種人被稱之為影像清晰者, 而此種記憶形式稱之為影像殘留記憶.

研究過程是讓具有影像殘留記憶能力的孩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 大約30秒以內, 看一幅有著非常多細節的複雜圖畫, 之後把圖畫拿掉, 在孩子面前放著空白的布幕, 但在這布幕上, 兒童好像還是能夠看見所拿走的圖畫和所有的細節, 而且詳細地敘述擺放在面前的東西, 讀著圖片上的文字等等. 研究證明, 影像殘留記憶遵守著感官法則. 其基礎在於視覺神經刺激的惰性. 在視覺神經有所刺激後, 依然持續作用, 就算是刺激物在刺激了視覺神經後, 停止刺激, 此種刺激殘留記憶也出現在聽覺和觸覺.

對於文明人類的影像殘留記憶, 大多發生在兒童上, 成人身上的影像殘留記憶是少數例外. 心理學家認為影像殘留記憶, 在記憶的發展上, 代表早期原始人類的階段, 而此記憶通常保留的期限是在兒童時期到性別成熟之前, 很少會保留到成人階段. 此種記憶大多停留在智力發展遲懷和文明人類兒童身上. 因此, 得到一項結論, 認為原始人類處於殘像保留記憶的階段, 而殘像保留記憶也解釋神話的出現. 具有殘像保留記憶的原始人類, 在強烈的情感影響下, 像妖精, 美人魚, 再加上一些適當的環境, 經殘像記憶的長期處理, 變成神話了.

原始人類的記憶還顯示出整體的特性. 因為原始人類記憶是以整體, 而非部分保存, 所以不會任意地把一個元素從一個記憶中, 移到另一個記憶. 而原始人類記憶的最後一個特點, 就是原始人類無法清楚分辨感官和記憶. 原始人類實際上所知覺到的客觀事物, 會和其想像的或是印象中的事物兩者相混.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威廉·馮特

威廉·馮特[1](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性人物。他被普遍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創建人。威廉·馮特認為,心理學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並將內省實驗法引入了心理學研究。

馮特對於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影響是極其獨特的。首先,是他將心理學確定為一門新的科學,並為之劃定了研究的領域,確定了一個宏觀的框架;;「在馮特創立他的實驗室之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認識論的門。1879年,它才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之處和一個名字。」
其次,是他將實驗方法引入這門新興學科,甚至他的實驗室成為半個世紀里心理學實驗室的典範;第三,他的大部頭教科書,在整整兩代人的時期內,其影響力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性;第四,他的許多學生也成為非常知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學獨立發展以後最初50年間的重要的專家學者大多都出自馮特門下

不過,馮特心理學思想的本身到1920年代以後已經影響甚微,一些新興的心理學流派迅速取而代之: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進行更為嚴格的實證科學研究,反對馮特的內省實驗法;

http://wikipedia.tw/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吉隆坡)語言是最重要的溝通管道,必須綜合多種器官與肌肉等各方面的能力,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或要求。若孩子面對特定問題而無法掌握發音姿勢,不能作出完整的表達時,就會造成孩子“有口難言”,無法準確地與他人溝通!
一般人的觀念中,嬰兒都是“七坐九爬”,意即七個月大時開始學習坐起,九個月後就會爬行,並開始牙牙學語,學習與身旁的人溝通。
這時,孩子的大肌肉(grossmotor)開始發展,慢慢學習掌握坐起、平衡、走路、跑跳等姿勢控制,隨後再發展成其他由小肌肉(fine motor)所控制的動作技能,如拿物品、咀嚼及吞食等。
所以,正常的孩子在一週歲時,已經開始有咀嚼能力,倘若一歲半後依然不自主地流口水、18個月大時還沒有表達單字的能力、對周圍的認知不強,孩子可能就是出現言語遲緩的跡象,家長就該留意到底是孩子“不說話”,還是“有口難言”了!
余嘉萍:勿耽誤治療黃金時間
高級言語治療師余嘉萍指出,肌肉發展遲緩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與身體各部份作協調,導致腦部不能發出訊息而無法控制發音。若孩子的大小肌肉發展不好,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言語發展能力。
所以,倘若家中孩子3歲依然不說話,請趕快尋求治療,不要讓傳統的想法耽誤了孩子獲得治療的黃金時間。

口部肌肉治療訓練發音
為了讓面對肌肉發展遲緩及言語障礙的孩子獲得有效治療,來自美國的莎拉羅森菲莊生(Sara Rosenfeld-Johnson)特別研發了簡稱SRJ Therapy的口部肌肉治療,能有效加強肌肉組織發展,也是目前相當普遍的言語治療法。
透過輔助器材協助孩子
SRJ口部肌肉治療法,主張發音的感知必須在口腔內出現,利用小物品在嘴里增加口腔內的知覺,以感知協助孩子建立視覺發音辦法的視覺形狀,來加強肌肉組織能力。
余嘉萍舉例說,孩子可能面對唇部無法閉合、不會控制舌頭收縮等問題,如果他不會發音,單靠治療師用口說出“哦”
的聲音,孩子會無法想像,這些輔助工具就很好用了。
她說,這些儀器都是特製的小型玩具、吸管等,受到美國當局的品質認證,而且形狀及顏色突出鮮艷,好讓孩子的專注力能維持久一些。
余嘉萍說,面對肌肉發展問題的孩子,自己不知道如何找到發音的姿勢(position),所以必須透過不同的輔助器材來協助孩子。經過一段時間訓練,肌肉發展有所進步後,吞食、說單字能力將獲得改進,進而開始說話。
言語治療越早越好
臉部結構有瑕疵,就會影響說話能力,例如兔唇的孩子因嘴唇上面有個洞,說話時會漏風,變成鼻音很重,讓人聽不清楚,因此必須獲得言語治療,教導孩子運用舌頭及唇部。若不予理會,就會影響說話能力。
余嘉萍說,無論是先天性或後天造成,越早取得治療,追上同齡孩子的前景就會更高。若孩子面對的問題不獲關注或治療,將來可影響說話能力。不過,言語治療也分成很多種,必須依據病況及年齡來選擇治療方法,如口吃、聾啞、自閉症、過動兒等。
“一般來說,言語治療可分成孩子及成人兩種,出世嬰兒到21歲歸類為孩子,視病症而定,1至2歲的孩子通常注重溝通技巧,其餘年齡層則屬成人組。”
家長須陪伴孩子上課
余嘉萍說,許多現代家庭對於孩子面對言語障礙問題的醒覺已經有所提高,不過依然會碰上無法接受突如其來結果的家長。
“上言語治療課程時,是必須由家長陪伴孩子一起上課,讓家長也能掌握準確的辦法,在家中協助及教導孩子,否則課程進度就會被拖慢。”
她不忘叮嚀家長平日要多陪伴孩子,多給他們更多的語言刺激,以增加他們的語言能力。
肌肉發展遲緩症狀●18個月還流口水●18個月還不能說單字●無咀嚼能力●部份孩子的認知能力可能不好●只用韻母說話,如啊、唔、咦,無法發出聲母
造成孩子言語遲緩的原因1)環境因素現代的雙薪家庭使家中孩子都由長輩及傭人照顧,無人從旁協助刺激孩子的言語功能,並且缺乏溝通、交流。2)先天因素自閉症、過動兒、唐氏綜合症、先天性失聰、兔唇或裂顎等造成。
如何評估肌肉發展遲緩的孩子?●臉部的知覺(sensory)先檢測唇部、舌頭及下顎,看孩子是否對臉部觸覺特別敏感,例如不喜歡成人觸碰或親吻臉部●喂食技巧(feeding)檢查吞食固體食物技巧,是舌頭配合食物,抑或反之。●發聲能力(phonation)不會組織肌肉吹氣,就無法控制說話能力。●呼吸的技巧(resonation)若無法與呼吸系統取得協調,就會變成呼吸時無法講話,同樣的,講話時也不能呼吸。●發音動作(articulation)檢查口部肌肉結構是否有問題。
SRJ治療辦法基本的四種輔助器材問題:唇部無法閉合症狀:嘴巴張開,下顎不會與上顎合起來工具:木製舌頭壓板(tongue depressor)方法:把壓板橫放在嘴裡咬住,訓練關閉嘴唇的動作
問題:下顎問題(hanging)工具:咬牙膠棒(bite block)方法:不同尺碼的咬牙膠棒可協助下顎骨分級調控
問題:舌頭不會收縮工具:吸管方法:越長的吸管,舌頭越需要往後退,才能吸到飲料進嘴裡。各種不同寬度、長度與設計的吸管,可訓練舌頭收縮功能。
問題:發音工具:吹氣笛方法:不同的吹氣笛可訓練運用腹腔肌肉發音,到透過下顎、嘴唇及舌頭肌肉發聲,逐步改進發音不準的問題。

http://tw.myblog.yahoo.com/jw!YE5eifaYHw7OrR9ZLx0BgCzr/article?mid=17028
嚴重弱智學生的主要溝通障礙因素
 1. 智能不足/遲緩
 2. 自閉症
 3. 唐氏綜合症
 4. 學習困難
 5. 情緒及行為問題
 6. 肌肉神經控制不協調:如腦麻痺所引致面部和口腔肌肉無力及控制困難
 7. 弱聽:聽覺受損影響學習口語能力
 8. 發音器官問題:如破顎、裂唇
 9. 環境因素:欠缺溝通的刺激,未能引起溝通的動機

一般嚴重弱智學生的語言問題
 1. 理解能力弱
 語言理解能力是指學生是否能夠聽得明白別人的說話。智力不足、專注力弱、有聽覺 問題或是缺乏生活體驗等,都可能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令學生不能遵照指示和吩咐 或問非所答。
 2. 表達能力弱
 表達能力是指學生是否能用適當的字彙和暢通的句子來表達自己。 由於大部份的學生是先明白了解一件事物,才能用說話表達出來,所以如果理解差, 表達能力也會不好。有些學生雖有足夠的理解能力,但仍表達不來,則可能是因為口 腔器官控制不協調,說話組織能力弱,環境沒有溝通需要,或缺乏適當的模範。
 3. 說話不清
 學生說話清楚與否,是要看他的咬字發音是否正確,速度是否適中,聲音是否清晰, 和說話是否流暢。弱聽,裂唇、裂顎、口腔肌肉控制不協調,和緊張的情緒都可能令 學生說話不清。
 4. 缺乏社交和溝通技巧
 溝通、社交的能力是指學生是否有興趣和願意跟別人說話。社交溝通能力差,可能是 因為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不夠所致,但也有可能因為學生內向,心理和情緒出現問 題,由於長期住院嚴重弱智學生可能出現以上困難。

吞嚥(吞食/飲水)問題 嚴重弱智學生之吞嚥困難大多由大腦痲痺及運動神經疾病所致,引致吞食/飲水困難。

http://www.lys.edu.hk/medst.htm
認識口吃問題

甚麼是「口吃」?
「口吃」是說話不流暢的別稱。一般人在緊張的情況下,偶然亦會有說話不流暢的表現,這是正常的。但是,若果說話時持續有以下的違常特徵,便可能有口吃問題:
重複聲母或字詞 (例如:「/s/.../s/.../s/...所以我去 圖圖圖 書館睇書。」);
延長 (例:「沙【saaaaa】田」);
阻窒或語句中斷 (例如:「【停頓數秒】圖書【停頓數秒】館無開到。」);說話時,異常緊張,喉嚨肌肉收緊,或有眨眼、嗡鼻等小動作出現。

口吃的成因
口吃的成因較複雜,到目前為止,仍未有一致的結論,但可能與遺傳、肌肉協調、環境及心理因素有關;

改善口吃家長幫幫忙
改善學童口吃問題,家長可先從最基本做起 --- 多認識口吃問題、避免過度焦慮、營造一個自然、輕鬆、和諧的環境,讓學童能享受說話的口過程。

調整心理、減少壓力,不要過度焦慮
學童在發展言語的早期,常會出現說話不流暢的現象,家長不必過度焦慮。

了解學童問題
觀察學童會否在某人面前、某些場合裏、某些環境變遷下、某個話題下或說某些字詞時,常出現口吃情況,了解問題後,家長應適當地引導他,勿強迫他說話。

多聆聽、不中斷
學童說話時,家長要多聆聽、保持適當的眼神接觸、注意他的身體語言、多給予笑容及回饋,讓他感覺到父母對他的關懷。

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說話榜樣
家長說話速度要適中,有適當的停頓,運用精確的字彙及完整的句子,而且內容要切合學童的年齡。

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2598&langno=2